梁世雄:走遍世界,最美仍是中華錦繡
【走近文藝家】
光明日報記者 王忠耀
87歲的他,是一個標準的學院派。幾十年來,他在創作和教學上齊頭并進,成為嶺南畫壇現代轉型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被海內外博物館及收藏家收藏,其中《珠江春曉》《云峰疊嶂映松濤》等作品被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收藏。
說起位于廣州市海珠區的東曉南路,當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學”。以這條南北向的主干道為界,路東是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路西不遠處就是自1958年建校起便扎根于此的廣州美術學院。在廣美家屬院33號樓,記者見到了87歲高齡的梁世雄及其夫人容璞。清茶一杯,梁世雄向記者講述起他創作的一生。
“我們村很漂亮,小橋流水,竹林荷花,有很多畫家去那里寫生。我從五六歲起,就整天看人家畫畫,漸漸對繪畫產生了興趣?!鄙蠈W后,梁世雄遇到了自己的美術老師何湛機,“每到周六日,都會到他家學畫畫”。講起自己的美術啟蒙,梁世雄覺得何湛機對自己的影響最大。從小學到初中,梁世雄一直跟著這位何老師學習繪畫?!皫资旰?,我成為美院教授,他還是美術教員,但我仍稱他‘老師’,他在我心中的位置一直沒有變?!绷菏佬刍貞浾f。
在華南人民文藝學院和中南美術??茖W校的求學和工作經歷,對梁世雄影響深遠。在那里,他遇到了兩位影響了自己一生的恩師——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關山月和黎雄才,由此確定將繪畫作為自己一生的志業。
繪畫之外,梁世雄不是沒有別的選擇?!?956年,我從中南美專畢業后,國家要派我去波蘭學習陶瓷工藝。我當時已下決心將來要從事國畫創作,于是婉拒了這個安排,選擇跟關山月和黎雄才學國畫。那時候,很多人都認為學國畫是沒有出路的,但我堅持了自己的想法?!绷菏佬厶龟愡x擇了就不會后悔。
談及關山月、黎雄才兩位大家對自己的影響,梁世雄認為一是勤奮,二是開放?!瓣P、黎兩位常跟我講,一定要下去,不出去是沒有畫的。一次跟隨黎老去井岡山寫生,突降大雨,但他照畫不誤,他這點被我繼承下來了?!绷菏佬坌χf,他的代表作《阿里山之魂》的誕生,就是得益于那股風雨無阻的勁頭。
“關、黎沒有門戶之見,思想很開放。當時凡有北方的繪畫名家來到廣州,大都會被他們想辦法請到美院講課,我們學生從中獲益匪淺?!毕肫甬敃r劉海粟、葉淺予、黃胄、潘天壽、婁師白、李可染、李苦禪、程十發等大家的音容笑貌,梁世雄望了望天花板,告訴記者讓他印象最深的是葉淺予。
“葉淺予來廣美講課,有幾個要求:去一次大排檔,吃一次早茶,穿木屐走一次石板路。他就喜歡茶樓那種嘈雜的聲音?!绷菏佬刍貞浿?,好像回到了過去。這段經歷,也融進了梁世雄的畫風當中,他的畫既有北方各派的宏大氣勢,也有嶺南畫派的細膩筆觸,因此被外界評價為“巧融南與北,秀麗復雄強”。
除了關、黎二人,梁世雄的岳父——我國著名古文學家和收藏家容庚先生對他的影響也十分深遠?!叭堇显浭种苯拥赝抑v,古今繪畫大家沒有一個字寫不好的,字寫不好成不了大家。這對我影響很大?!痹谠栏傅奶狳c下,梁世雄先臨李北海,后學文徵明,自言練到手臂酸痛不已,補上了書法這一課。
說起藝術創作,梁世雄提到最多的兩個字是“寫生”。有人說,梁世雄可能是山水畫家中采風、寫生去過地方最多的。新疆、西藏、黃山、衡山、泰山、峨眉、桂林、廬山、長江三峽……直到臺灣的“阿里山神木林”,每個地方都留下了他大量的速寫稿。
“我到海拔4000多米的拉薩沒有高原反應,去西沙碰到10級風浪也不暈船,能夠去到各地寫生創作,這也算個有利條件吧?!绷菏佬坌χv述著。
眾多經歷中,描畫胡楊林的作品《雄風歲月》的創作過程,最為梁世雄津津樂道。2003年,年過七旬的梁世雄赴新疆慰問,提出想畫胡楊林。胡楊林所在的地方位于中蒙邊境,手機沒有信號,當地領導勸他別去。但梁世雄的堅決,還是讓采風成行。
“一棵棵已經生長了千年的胡楊屹立在沙漠中,像雕塑一樣,非常雄偉壯觀?!绷菏佬厶崞鹉谴尾娠L,至今仍十分激動。一晚上加一早上的寫生成果,就是長達9米的《雄風歲月》,表現了胡楊從日出到日落的雄偉場景。
在廣州美術學院教了一輩子書的梁世雄,認為自己與一般畫家最大的不同在于更加全面的修養?!袄L畫創作講究取景立意,這都是依樣畫葫蘆得不來的,要靠個人修養的積累?!弊鳛閹熣叩牧菏佬?,對后人的影響是實實在在的。
“既兼容并蓄又堅守地域文化特色,讓梁世雄在全國美術教育領域別具一格,他是學院式的新國畫教育培養出來的第一代老師。他既是學習者,也是實踐者,算是新中國美術教育史上的承上啟下者?!敝袊绤f副主席、廣東省文聯主席、廣州美術學院院長李勁堃這樣評價自己的老師。
“過去常聽一些華人華僑講,走遍世界,才覺得祖國的錦繡風光是最美的。前些年我去過國外很多地方,覺得他們的話很有道理。祖國的名山大川、錦繡風光是獨一無二的,是最美的?!辈稍L中,梁世雄在講述時大多帶著討論的語氣,唯有這段話,他向記者強調多次,語氣十分堅定。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19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