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中國援尼農業項目養魚記
中國西藏網訊 3月1日,中國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援助尼泊爾北部山區農業技術合作項目(簡稱“中國援尼農業項目”)的微信交流群里,幾張魚苗上浮的照片瞬間使其炸開了鍋。
“歷經艱苦的45天,魚苗終于上浮了!再過幾天可以投喂馴化了!”虹鱒魚養殖技術專家李立明的話難掩內心的激動。魚苗上浮就意味著卵黃囊已經消化吸收,2021年度虹鱒魚發眼卵引入工作成功了。對于中國援尼農業項目組長格桑頓珠來說,這無疑是一顆定心丸、一劑興奮劑。
受疫情影響不能空運只能陸運,導致運輸時間超出發眼卵理論存活極限,在這樣的情況下,克服千難萬險從中國蘭州輾轉拉薩來到尼泊爾的6萬粒魚卵成活了約26000粒,說明中國援尼農業項目和國內外各方努力沒有白費。1月15日至今,格桑頓珠心中的大石頭終于落了地。
圖為3月1日,中國援尼農業項目微信交流群截圖
圖為3月1日,虹鱒魚苗上浮
圖為1月15日,格桑頓珠和李立明在中尼邊境西藏吉隆口岸迎接魚卵
圖為1月15日,尼泊爾農業研究委員會虹鱒魚漁業研究站負責人Mahendra Bhandari和工作人員迎接中國魚卵
圖為1月15日,尼泊爾農業研究委員會虹鱒魚漁業研究站負責人Mahendra Bhandari和工作人員迎接中國魚卵
位于尼泊爾熱蘇瓦縣深山之中的尼泊爾農業研究委員會虹鱒魚漁業研究站,每天天剛蒙蒙亮的時候,總會有一個身影出現在魚池邊,查看魚苗、管理成魚、清洗魚池,他就是中國虹鱒魚養殖技術專家李立明。
自2019年3月起,李立明在魚站堅守工作至今,同期引入的3萬粒虹鱒魚發眼卵,已經長至成魚并達到性成熟期。在他的指導下,形成了中國“水科1號”親魚基礎群,解決了尼泊爾原有品種高度退化、生長緩慢和近親繁殖的問題,部分尼泊爾農戶家中的中國虹鱒魚已經開始繁殖后代。
通過引進中國優良虹鱒魚品種、改進養殖管理,開展實用型培訓課程,提高項目區內虹鱒魚的質量和生產性能,同時向項目區內受眾傳播關于虹鱒魚養殖的實用、前沿知識,這是響應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并設立此項目的初衷。
據悉,時至今日,項目成果已經對尼泊爾當地人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根據目前的生長情況,中尼雙方準備在今年3月28日將魚苗分發到尼泊爾國家崔蘇里種魚站和其他核心種魚農戶手上,至此,中國援尼農業項目虹鱒魚組已完成近90%的工作量,受到了尼泊爾有關部門和農戶的認可與好評。
2月16日,正值中國農歷大年初五,格桑頓珠和李立明走訪了項目支持的尼泊爾種魚個體養殖戶,詢問了2019年引進的中國虹鱒魚品系的生產性能,并給予技術服務支持。
該個體養殖戶的中國虹鱒魚為2019年從中國引入的“水科1號”,在尼泊爾農業研究委員會虹鱒魚漁業研究站孵化完成后交給他。據他反饋,2019年5月引進的發眼卵,僅經過22個月的飼養便達到性成熟,并開始繁殖后代,懷卵率高且量大,在尼泊爾當地飼料的飼喂下,平均體重達到了2.5斤,無論是生產性能還是抗病能力都遠高于其飼養的別國品系。
目前,尼泊爾的虹鱒魚活魚售價為每公斤70元人民幣,每條小魚苗也能賣到0.36元人民幣,經濟效益豐厚。當算起這可觀的經濟效益時,笑容洋溢在尼泊爾養殖戶臉上,中國技術人員的心中則充盈著滿滿的國家榮譽感。(中國西藏網 通訊員/格桑頓珠 劉何春)
圖為2月16日,中國援尼農業項目技術組查看尼泊爾種魚養殖戶的中國虹鱒魚成魚
圖為算起收入賬,笑容洋溢在尼泊爾養殖戶臉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大山駐村見聞】魚兒盡情游
近年來,漁政部門在一些江河地段進行增殖放流已成常態。 [詳細] -
西藏普蘭的“神魚”
2016年,我在西藏阿里普蘭縣霍爾鄉駐村。那里的“神魚”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我專門寫了一篇學術文章討論了當地的“神魚現象”。三年半之后,我再回普蘭,發現圍繞著神魚又有了更多的故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