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處新的考古挖掘中 有兩個西藏之最
中國西藏網訊 西藏自治區是我國文物大省,文物風格獨具特色,是全國文物重要省區之一。
分散在青藏高原之上的燦爛文物,不僅真實記錄了西藏的歷史和人文,也是促進經濟社會長足發展的寶貴資源。
“十三五”期間,西藏文物保護維修項目數量創歷史新高。據報道,近期,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考古人員在山南、阿里、昌都等地進行考古發掘時,都有重要發現。
山南考古發掘出土陶器最多墓葬
西藏山南市洛扎縣廳村墓地。圖片來源: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
西藏山南市洛扎縣廳村墓地出土的器物。圖片來源: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
4月9日,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以“新時代、新思想、新起點、新作為”為主題的2017年度業務工作公眾分享報告會在拉薩召開。在這次分享報告會上傳出消息,2017年4月底,西藏文化保護研究所考古人員與相關單位工作人員在對山南市洛扎縣兩座早期墓葬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時,發現西藏境內距今單個墓葬出土陶器最多的一座墓葬。
據西藏文化保護研究所考古研究人員赤列次仁在報告會上介紹,此次考古發現的墓地位于西藏山南市洛扎縣廳村,搶救性發掘面積約為200平方米,所發現的兩座墓葬形制均為用青石板砌筑的近正方形石棺葬。出土的隨葬品主要以陶器為主,器型以圜底罐局居多,有單耳、雙耳、無耳等。
根據最新的碳十四測年結果,廳村墓葬考古學年代為距今3000年左右的早期金屬時代??脊湃藛T由此認為西藏南部高山峽谷地帶與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帶之間的早期考古學文化聯系密切,是一個全新的已經進入銅器時代的考古遺存。
阿里考古發掘迄今西藏境內最早墓葬
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格布賽魯遺址遠景(資料照片)。
據4月10日權威媒體報道,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與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考古隊在對札達縣象泉河支流桑達河谷臺地格布賽魯遺址、象泉河中游相關遺址開展考古發掘與調查時,發現迄今所知西藏境內最早的墓葬。經放射性碳素檢測,這一區域的墓葬年代有兩個時間段:距今3560—3000年期間和距今2310—2127年期間。早期墓葬均為石室墓,晚期為豎穴土坑墓。
據介紹,此次考古發掘獲取陶質、石質、骨質、銅質、鐵質、木質、玻璃、貝飾、皮質等各類遺物300余件(組),收集一批人骨、動物骨骼,采集朽木、木炭、土樣、作物種子等分析樣品20余個。
昌都市發現吐蕃時期摩崖石刻造像遺存
西藏昌都市發現的吐蕃時期摩崖石刻造像局部(3月15日攝)。次巴多吉 攝
日前,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發布信息,在西藏昌都市察雅縣阿孜鄉境內發現若干石刻造像,經考古專家鑒定為吐蕃時期的阿覺查納摩崖石刻造像遺存。
此次發現的摩崖石刻造像位于察雅縣阿孜鄉北約8公里的勒布曲和色曲交匯處,靠近勒布曲河右岸阿覺查納山嘴崖面。該造像分布于近10米長的4個轉角崖面上。
目前,昌都市文化局(文物局)已在第一時間對摩崖造像進行了保護,并對施工單位下發了要求停止繼續對發現摩崖造像的地方開采石料的通知。
近年來,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各?。▍^、市)文物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西藏文物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順應新時代文物工作的新要求,西藏自治區不斷更新思想觀念和保護發展理念,創新工作方法,讓文物在保護與利用中“活”起來,推進實現由文物大區向文物強區發展。(中國西藏網文 綜合/王東)
-
從考古遺址回溯西藏千年歷史
西藏考古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在幾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西藏考古事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持續發展,并在世界上產生了一定影響。[詳細] -
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召開公眾分享會
4月9日,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以“新時代、新思想、新起點、新作為”為主題的2017年度業務工作公眾分享報告會在拉薩召開。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西藏自治區文物鑒定中心等相關單位150多位專家...[詳細]